jdl008

凯里集装箱活动房(凯里集装箱活动房厂家电话)

jdl008 行业资讯 2024-06-30 15浏览 0

  今天的贵州民族报原生态黔东南周刊,精彩多多,值得打开。

  

  

  

  

  

  清水江畔战鼓擂 —— 天柱县远口镇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侧记

  作者:约记者 陈光昌 本报记者 杨光明 版面:第B1版 制作:高小明 时间:2017-03-20

  自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发起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以来,地处湘黔交界、清水江畔的天柱县远口镇,3万多名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战鼓震天,共同奏响一曲脱贫攻坚拔穷根的脱贫赞歌。

新市蛋鸡场

  脱贫歌飞扬

  2月18日,灰蒙蒙的远口镇新市村大运头坡上,干部、农民齐发力,大伙正忙着把潮水般涌来的鸡蛋拣起,装入准备好的纸箱里,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新市村是白市水电站远口库区移民搬迁整村搬迁村之一,2013年被列入全州2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民族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高规格打造苗族新村。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美丽新村花蕾绽放。

  不仅如此,远口镇还把移民后期扶持、产业扶贫、微型企业3个15万元、农业三小等惠民政策结合起来,形成“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能发展”的完整链条,促进精准扶贫见实效。

  目前,新市村已经建成蛋鸡养殖企业4家、养羊基地和休闲山庄各1个、种植生态火龙果7亩、荷花池20亩、葡萄园100亩。仅蛋鸡养殖一项,就通过“三变”覆盖贫困户80户、370余人,每户增收1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4.6万元。

  贫困户吴作连乐的老伴因车祸残疾,生活起居不方便,他在蛋鸡场里上班,一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

巧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进军荒山“战”犹酣

  3月10日,远口镇清云村的帽子坡,挖场坪上挖土机轰鸣作响。放眼望去,一个方圆400亩的果园正在逐渐成型。

  “我们这个果园目前已投资120多万元,已经栽植葡萄150亩、清脆梨100亩,即将栽植红心柚、沙糖橘、林杏、桃子等150亩。”果园的负责人杨宏广说,果园有14户贫困户入股,还齐心合力到农商行贷款70万元,结合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9万元,有信心把荒山变为脱贫致富的“靠山”。

  如果说新市村是以蛋鸡养殖为脱贫的主打产业,清云村走的则是发展种植业的脱贫之路。远口镇党委书记肖先钟说,清云村前有清水江,后有花果园。镇里将继续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支持肯干的贫困户依托果园发展农家乐、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旅游业,让全村村民走上农文旅一体化的脱贫致富之路。

特色产品“突围”

  走出山门创新路

  “豆腐油茶好是好,可惜外人买不到。”这句顺口溜道出了远口镇特色产品“发豆腐”和“茶油”曾经的窘境。

  发豆腐和茶油均是远口的特色产品,发豆腐可称之为远口的名片,产量不高,销售不畅,有特色品牌却未能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这一直是远口镇的一大痛楚。

  而如今,远口镇的观念悄然在变。

  远口镇镇长杨兴峰说,远口镇正在以远洞罗汉坡为核心,规划面积30亩,主要以发豆腐、茶油生产和体验、购物为主要业态,打造成为集旅游、体验、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该园区既可为附近村民提供30个就业岗位,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又可以提升发豆腐、茶油的档次和品味,还可通过电商的形式把产品销到世界各地。

  村民都说,镇里的这一举措,为他们利用发豆腐制作技术和茶油榨油技术脱贫致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们有决心有信心把这两大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该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凯里集装箱活动房(凯里集装箱活动房厂家电话)

  真心用情帮扶——记岑巩县水尾镇白水村第一书记安明全

特约记者 张能秋

  说起岑巩县水尾镇白水村第一书记安明全,在当地没有谁不伸出大拇指的。他用真心帮扶,引导贫困农户走上致富路。

  52岁的安明全是贵州黔晟国资公司一名干部。去年4月,他被安排到帮扶联系的白水村担任第一书记。坐落在龙鳌河下游的白水村,距水尾镇政府所在地近10公里,生产条件较为恶劣。

  安明全来到白水村后,深入13个村民组进行走访,走访贫困户120户,了解全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得知白水、黄山坡等5个组160余户600人要到1公里远的山脚去挑水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把解决群众饮水问题作为帮扶的突破口。

  去年5月,通过安明全的积极争取,黔晟国资公司落实项目资金13.32万元,由群众投工投劳,通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引来了甘甜的自来水。

  “真感谢安书记的协调帮扶资金,完善了我们学校的基础设施。”说起白水村的黄河小学的办公设施建设,校长黄贵清高兴地说。

  去年6月,当安明全看到学校有的教室桌椅破旧不堪、教师办公室简陋、一些留守儿童上学的书包也没有……他用手机把学校和学生的生活情况拍摄下来,报送黔晟国资公司后,获得各类捐资经费6.8万元,不仅修缮了学校基础设施、购置了课桌,而且还对黄星等9名孤儿予以帮扶和对50名留守儿童捐赠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

  他非常关心孤寡老人、困难群众。每到逢年过节或是80岁以上老人去逝,他都是自己花钱看望。8月中旬,黄山坡组七旬贫困老人黄贵长生病后,没有路费及生活费,安明全得知后,并无偿为他支付了500元费用。看到半坡寨组85岁的孤寡老人熊志刚居住的房屋没有电灯、没有窗户,今年初,他自己出资近2000元为老人接通了电灯,安装了铝合金窗户

  春节前夕,通过他牵线搭桥,黔晟国资公司对白水村五保户、残疾家庭、孤儿等12户进行慰问,为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猪肉等慰问品,共发放慰问金6500元。

  为了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他积极参与全村土地确权工作,涉及农户近370户、1600余亩。在土地确权中存在的矛盾纠纷,他都是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共调处纠纷16起,使土地确权工作稳步推进。

  在产业发展中,安明全带领白水村两委拟定出居住山区的群众发展养殖业,龙鳌河两岸的群众发展古法造纸和旅游产业。通过“特惠贷”政策,解决群众发展产业资金瓶颈,建立白水村昌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抱团发展。他鼓励群众结合市场,大力发展“另类”产业,半坡寨组村民张先超从云南省引进胡蜂养殖70窝,销售蜂蛹,成本低、效益高,去年实现创收1.5万元,通过合作社带动,计划2017年发展养殖户10户;白水组村民黄进引进竹鼠试养,目前发展养殖户3户180只,产值4万元,今年计划发展养殖户10户;全村还发展养牛、养羊、养鸡和养鱼等专业养殖20余户,产值240万元左右。

  在旅游业方面,他依靠龙鳌河省级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带动31户贫困户在龙江河畔种植莲藕近100亩,实施荷塘养鱼,既增强旅客观赏性,又让莲藕、田鱼实现增收,亩创收2500元。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古法造纸产业,目前全村发展古法造纸专业户36户,年创收220万元,户均增收6万元左右。以村级合作社为主体,着手兴建农家乐2家,带动旅游业发展。

  通过他的帮扶带动,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8000元,让近60户156人实现脱贫。

  岑巩:“订单农业”让贫困户喜上眉梢

特约记者 吴寿静

  采摘、入框……连日来,在岑巩县大有镇统口村的蔬菜地里,到处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4个月的时间就能收获一季大头菜,按目前的收购价每亩就有3000元,20亩就6万元的收入。”正在地里挖掘蔬菜的贫困户候治家笑呵呵的算了一笔账经济账。

  近年来,岑巩县委、政府采取“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党社联建新路子,让精准扶贫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统口村位于云贵高原上的岑巩县山区,四周环山,生态环境优越。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原先并没有规模种植蔬菜,村民们即便有种,也都是小打小闹,满足自家需要为主。2016年,贵州华霖蔬菜公司看中了统口村的地理优势,双方一拍即合,商定由村党支部书记侯治林发动村民种植大头菜和羊角菜,由该公司保底价格收购,为农户增收提供了保障。

  “过去我们单打独斗如同一盘散沙。加入合作社以后,将采摘的蔬菜直接交给合作社,销往市场,省去了中间环节,收益也高了……”说起合作社的好处,贫困户胡泽军深有感触。

  为保留蔬菜的鲜香,该蔬菜公司回收的蔬菜就地腌制成榨菜,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清洗蔬菜和腌制蔬菜的就业岗位。

  正在清洗蔬菜的李复珍说,不出村子半步,每年在家门口都有近3万元的收入。

  232户1331人的统口村,2012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16年人均收入超6000元,突破了几十年来都难以改变的经济状况,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订单农业,让当地人实现了村民住洋房、仓中装满粮、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幸福生活。

  “大头菜和羊角菜收获后,土地还可以种植辣椒和豇豆,等以后有了更多钱,我还想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多挣点钱。”阳光下,胡泽军脸上的笑容显得格外灿烂。

  

  山里致富引路人——记天柱县石洞镇西岭村党总支书记王甲海

特约记者 金睿轩 本报记者 王玲玲

  他是“三军”中的“猪司令”,潜心钻研,终成致富能手;他是村里的“土专家”,传道授业,成功带富一方百姓;他是群众的“好书记”,描摹蓝图,决战脱贫攻坚。

  他,就是天柱县石洞镇西岭村党总支书记王甲海。

  “猪司令”叩开“致富门”

  1983年7月,王甲海刚从凯里无线电学校毕业,就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他散养了200余只鸡、200余只鸭、20头幼猪。后因管理不善,100只鸡和鸭相继死去。王甲海意识到养鸡、养鸭投资小风险大,转为专业养猪。

  为了当好这个“猪司令”,他让妻子继续在家料理“三军”,自己外出打工学习先进管理经验。1992年2月,他自费到浙江富阳某家小五金厂做工,主动向公司老总请教小企业的管理经验。同年5月,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他向信用社贷款3000元,购买了20余头幼猪,聘请1名工人进行管理,到2000年成功出售100头猪,获得2万元的收益。

  王甲海养猪初见成效,却又面临新的问题。在成功出售100头猪后,家里的5头老母猪因瘟疫死亡。“学习技术才是生存下去硬道理。”王甲海下了狠心,花了7000元购买了一台电脑,又花3000元买了一些养猪方面的书籍,哪里不会学哪里,在书上有疑惑的,就用互联网查询解惑,遇到哪家有猪闹毛病的,就主动请缨去治疗。他先后20余次自费到湖南芷江、新晃、天柱本地学习养猪技术,技术日渐增长。

  为了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2月,他用余下的钱买了30余头幼猪。经过10来年的悉心料理,到2010年存栏达200多头、年出栏达400多头,年纯收入平均达15万元。

  “土专家”传授“致富经”

  “一个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王甲海养猪致富的消息迅速在村子里传开,上门请教养猪技术的人络绎不绝,他都热情接待并倾囊相授。同时,还为贫困户、贫困党员赊售幼猪。

  下二组王甲彬有养猪的想法,没有创业的资金,王甲海了解情况后,赊了6头幼猪给他,还让他在养猪场里当临时工学技术。短短的几年里,王甲彬建起了600平方米的猪舍,年出栏达200多头。

  坪茂组杨学照平时很少与王甲海来往,想跟他学技术,生怕他不肯教,经常躲在角落里观察,看他如何给幼猪打预防针、喂饲料。王甲海发现后,将杨学照请到家里,赠予养猪方面的书籍和笔记。杨学照按照上面的操作开始养猪,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将技术传授给陆承先、陆承文等贫困户。

  在王甲海的带领下,一个个养猪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年出栏达100头以上的就有10多家。为了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王甲海组织成立了红坪养猪协会,采取1名会员联系带动3名个体养殖户的方式,短短一年间,会员由原来的10名迅速发展到26名,协会年收入达200万左右。

  “好书记”铺就“致富路”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14年,王甲海在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下,顺利当选为石洞镇西岭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之初,他用脚步丈量民情,挨家挨户进行调查,制定了《西岭村五年发展规划》,助推了村民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西岭村红坪、宰位、岑卜等地山路崎岖、泥泞坎坷,为了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网,方便群众经商和出行,王甲海利用“一事一议”工程,硬化了“西岭─红坪”“西岭─宰位”“西岭─岑卜”的水泥路。

  同时,他还创新管理方式,注重村级党组织“领头雁”作用的发挥,让村“五大员”分别担任红坪、岑卜、盘杠、宰位、金凤等5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养殖猪、鸡、牛、羊、鱼等,鼓励贫困户以劳动力输出的方式入股,贫困户除了能得到分红外,还能享受到用5%的年收入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的待遇,村集体经济也能获得90%的额外收入。

  2016年以来,在王甲海的带领下,村里5个合作社年出栏生猪6000余头,实现了年利润200余万元,年出栏山羊200余只,销售额达20万元,年出栏家禽15000羽,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稻田养鱼年销售收入达10万元,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充实,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台江:古老神秘的苗族敬桥节

  作者:特约记者 杨嘉浩 版面:第B4版 制作:石照昌 时间:2017-03-20

敬桥仪式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农历二月二是台江苗族地区祭桥、祭板凳的节日,统称敬桥节。这一天,台江县的苗族同胞身着盛装相聚一起欢度“二月二敬桥节”。苗语谓称“滔九”或“滔当”。“滔”意为祭,“九”意为桥,“当”意为祭特地安置的木凳或石凳。苗族修桥祭桥,意在积德,祈求桥神送子送福,希望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出行逢凶化吉。

  每当敬桥节来临,台江县境内的每家每户都在二月二前一天都要备好酒好肉、鸭蛋、鹅蛋、鱼、糯米饭和香纸等一切祭品。二月二当天人们早早地起来煮制好祭品,用竹蓝或其它器具放置祭品来到自家的桥凳和公共桥凳前先在桥凳两头烧香烧纸,再将其祭品一小部分投放其地以赐神灵;一处祭祀完毕又到一处,直至把自家桥凳祭完为止。

  台江苗族二月二敬桥节都有吹笙踩鼓的习俗。每逢二月二敬桥节,凡有吹笙踩鼓的地方,都纷纷举办踩鼓、吹笙活动。一旦举办吹笙踩鼓活动,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一起参加跳,有的村寨还在舞场中央置一坛酒,供给参与活动的人边喝边跳,特别是在红阳苗寨,每逢二月二都要杀一、两头猪或牛给全村老少集体聚餐,活动一连几天,热闹非凡。

挑起红蛋去敬桥

成群结伴

翩翩起舞

老外也来凑热闹

盛大的长桌宴

  读书成就我的梦想

杨 林

  我出生在偏远的山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我的梦想。而实现梦想,对我来说,读书就是唯一的途径。因此,读书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美梦难圆。1996年,高考失败后,把我的梦想击得粉碎。虽然我父母亲鼓励我复读高三,但是我很清楚,我兄弟多,为了读书,家里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我坚持说服父母亲,并把想去杭州打工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看我去杭州打工的想法已定,我父母亲向亲戚借了200元作为我去杭州打工的路费,在凯里,我踏上了贵阳开往杭州的列车,参加了南下务工队伍。

  在离家之前,我将100元装在一个信封里,然后留了一张纸条,说是我去杭州打工,只要100元就够了,留这100元是给家里买化肥等用。

  后来听我弟弟说,父母亲看到了那张留言条和100元钱,感动了很久。

  到达杭州后,我走进了杭州市西湖区平安路的一个建筑工地,当上了一名普通建筑工人。

凯里集装箱活动房(凯里集装箱活动房厂家电话)

  在建筑工地上,我的工作就是抬水泥,搬砖头,调灰浆,带班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使我变成了一个干活的机器,曾经的梦想渐行渐远。

  就在我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时候,我看到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书中的主人翁方丹,尽管是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尽管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因为渴望知识,所以拼命地阅读,不断地汲取养分,即使是禁书,因为在方丹的世界里,书是良师益友,是书陪她度过多少个孤单的日夜,不断地鼓舞她的斗志,最终读书让方舟梦想成真。这本书深深地感染了我,给我增添了读书的信心,给我增添了生活的力量。我觉得生活开始有了目标和希望。于是,便立下决心要多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成就梦想!

  读书让我学会很多知识的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很多的道理。因为我一直把老板的事情当着自己的事情来做,博得经理的欢心;尽管刚开始很多工友都取笑我看书,但是我也是一笑了之,并尽所能及帮助工友们,他们也慢慢接纳了我读书的习惯,并尽量为我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工地当建筑工人满一年后,我被“提拔”为带班,不再抬水泥、搬砖头、拌灰浆,工资也比建筑工人高了近五分之一。

  转眼间,时间又过了好几年,我从带班的岗位被“提拔”为负责一个工地的经理,管理着六七十个工人,工资又再一次提高了五分之一。经过六年的打工收入,除了把以前我几兄弟读书的欠债还清外,还为我弟弟四年大学的费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同时,存折上还存有五六万元。

  当我读到《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中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我和我弟商量后决定把木房拆掉建二层楼砖房,这不仅增加住房面积,而且楼顶可以晒谷子,减轻父母亲晒谷子的工作量。于是,2002年国庆节期间,我向老板请了一个月的假,回家建房。

  房子主体结构完工后,我又返回杭州,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看书的日子。2003年春节,为了节约车费,也为了多看书,我没有回家过年,留在工地上给老板守工地。大年初一,老板到我的工地上来慰问我,发现我在看书,问了我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得知我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并梦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后,老板说:“我曾经也是一个中考落榜生,因为家庭贫困,兄弟多,无法再复读了,就到杭州来打工,经过十五六年的打拼,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财富……因为自己的知识很少,也曾经吃过很多亏,好在我很喜欢看书,一边工作一边看书学习,才成就了我的梦想。我那里有几本书,过几天我给你带来。”

  一个星期后,老板给我带来一大摞书,其中有一本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书中主人公老渔夫的话语“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给我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并重新点燃了我曾经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梦想。

  2003年10月6日,怀着自己的梦想,我辞去了工作,从杭州踏上了上海至贵阳的火车,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并租了一间小房屋,开始备战2004年6月份的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4年的高考中,我考上了贵阳的一所高校。

  毕竟在外打过工,上大学的四年中,除了在教室上课、当家教、勤工俭学外,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2008年的大学毕业时,我有幸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当年的贵州省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公务员招考中,有幸被录用为公务员,开始了新的人生……

——广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凯里集装箱活动房 的文章
发表评论